在夕阳的映照下,昔日辉煌的大唐王朝仿佛是一位重病的老人,虽然心向阳光广东股票配资网,却已无力回天。宫门前,站着一位年轻人,今天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天——他即将参加科举考试,迎来人生最后的机会。
这位年轻人自幼饱读诗书,他的梦想与追求,就是考取功名,报效国家。然而,命运让他出生在“晚唐”,而不是盛唐那个人才济济的时代。年轻的唐僖宗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人才,权力实际上握在宦官手中。对于他来说,眼前这位学识渊博的年轻人,只因为相貌丑陋就让他难以容忍——在他眼里,这样一个人根本不配出现在朝廷上。最终,这个年轻人因为容貌问题,错失了原本触手可及的状元之位,遭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失败。
这对他来说,无疑是一种讽刺。唐僖宗可能永远不会想到,这位年轻人,后来居然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动乱源头。面对这种耻辱,许多人会选择放弃甚至结束生命,但这位年轻人却选择以一首诗,告别自己悲惨的科举之路:
展开剩余84%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”
这位年轻人就是黄巢。提起黄巢,你或许会想到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“人屠”,或者是他那首气吞山河的《不第后赋菊》,又或者他带领的那场震撼整个唐朝的农民起义。
黄巢的一生,充满了戏剧性的悲剧。早期,他本有机会成为“大唐王朝”的刽子手,却因为自身能力的局限,最终沦为敲响大唐丧钟的那个“人”。他给朱温做了陪嫁,自己却最终兵败身死。
尽管黄巢死后,他的起义给大唐带来了深重的创伤,但连带的还有那些随他一起起义的妇人们。唐僖宗不仅没有饶过黄巢,连黄巢的妻子们也未能幸免,她们的遭遇令人不忍直视。今天,我们不妨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,思考黄巢为何起义,以及他是如何“兵败身死”的。也许这背后的故事,更值得我们深思。
黄巢出生于山东曹县,父亲是一位盐贩子,这让他家境相对富裕。盐在古代是珍贵的商品,能从事这一行业的人,通常不简单。黄巢从小聪明好学,五岁便能作诗,然而这些并未帮助他在科举中脱颖而出。反而因为相貌丑陋,他错失了进入仕途的机会,最终只能回到家乡,继承家族的生意,成为一名盐商。
黄巢从一个书生,变成了人人谈论的盐商。做了盐生意后,他逐渐积累了财富,并且拥有了一些手下。正当此时,大唐王朝内外已经危机四伏,政权完全落入宦官手中。此时的大唐,外有战乱,内有天灾,百姓疾苦。尤其是874年,山东一带遭遇了空前的洪水灾害。流民四处逃窜,饿死的人数剧增,田地里几乎颗粒无收。面对这种困境,朝廷却无动于衷,完全放任不管。这给了黄巢这样的机会。
在王仙芝的带领下,起义的火种首先在濮州燃起。黄巢最初并未马上行动,但随着王仙芝的起义势力不断壮大,黄巢也开始招募流民,组建自己的义军。黄巢的起义军越来越强大,而唐僖宗却依然未能采取有效的反应。
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了三十万大军。虽然这支军队在许多人眼中是“乌合之众”,但对于当时的大唐王朝来说,他们的力量已经足以威胁李家的统治。唐僖宗派人来劝降王仙芝,提出给他官职和荣华富贵,只要他不再造反。然而,王仙芝动摇了,这让黄巢大为恼火,最终两人分道扬镳。
失去了黄巢的王仙芝,很快被唐朝的军队包围,最终全军覆没,王仙芝也死于战场。黄巢的离去让王仙芝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,也让起义军失去了第一次胜利的机会。黄巢走出了自己的人生第二次转折:不再是王仙芝的小弟,而是自己独立领导起义的大哥。
然而,黄巢的军队并非一帆风顺,在唐朝的藩王和节度使的围堵下,黄巢的起义军屡屡失利。最终,他选择了投降。然而,没过多久,黄巢又重新起义。此次,他的战线横跨了中国,从山东到江浙,再到福建,几乎行遍大江南北。直到880年,他拿下了洛阳,这个胜利让唐朝皇室彻底慌乱。黄巢没有丝毫停歇,准备攻占长安。
接下来的战斗中,黄巢的军队屡屡取胜,长安就在眼前。然而,唐朝方面并未放弃抵抗。田令孜带领十万大军在潼关阻击黄巢。尽管潼关的防线最终崩溃,黄巢的军队如猛虎下山,进入了长安,开始了对这座古城的洗劫。
长安,这座曾让黄巢失望的城市,成为了他最终的胜利之地。他宣布建立新朝,称“大齐”。然而,黄巢并不是一个好皇帝,他对百姓的压迫和暴行,使得人心不稳。而唐僖宗在西川,迅速恢复了元气,开始反攻。
在882年,黄巢的部下朱温叛变投降,唐朝军队也开始全面反击。最终,黄巢由于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,起义军四处溃败。到了884年,他的悲剧人生走到了尽头,在泰山狼虎谷,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虽然黄巢死了,但他的起义并没有彻底拯救大唐。反而,那些曾参与镇压黄巢的将领,如李克用和朱温,最终成为了压垮大唐王朝的刽子手,他们并非为了国家,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而战。
黄巢的故事,犹如一场悲剧,不仅仅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,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动荡与无奈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