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股票配资
8月14日,有媒体报道,河北石家庄德明古镇“多名领导手拿表格围观考核环卫工擦拭垃圾桶”。引发不少网友吐槽“干活的一个,指挥的一群”。对此,涉事公司发布情况通报,称视频为保洁班组员工展示岗位技能,各班组负责人现场打分的场景。公司已批评教育相关责任人。
围观考核的做法将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推向极致,也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个缩影。遗憾的是,这般场景已成为不少城市"精细化治理"的标准画面。当管理者习惯于高高在上地俯视劳动者时,不禁要问:这种考核除了满足形式主义的表演欲外,究竟能带来多少管理效能的实质提升?
当今城市治理中,存在一种奇特的监督考核倾向。管理者相信唯有持续不断地监督,才能确保效率。某市环卫部门要求管理人员每天步行10公里,对环卫工实施"五分钟保洁法",即要求垃圾落地不超过五分钟必须清理。这种近乎偏执地管理背后,暴露出的是对劳动者的极度不信任。环卫工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考核、评分、排名时,这更像是一种公开表演,考核本应是提升工作质量的工具,却异化为形式主义的剧场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,在于考核标准脱离实际。某地曾出台规定,要求环卫工人每平方米尘土不超过固定克数,用电子秤称重的荒诞场景引发舆论哗然。这种数字化管理方式,将复杂劳动简化为冰冷指标,完全忽视了环卫工作的实际情境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类考核往往伴随着严苛的惩罚措施。有环卫工人因在考核中被发现一片落叶而遭罚款,月薪本就微薄,再经克扣,生计更显艰难。
当管理思维陷入"为考核而考核"的怪圈,城市治理便失去了应有的温度。破解这一困局,需要一场深刻的管理思维转变。有城市曾推行"一日环卫体验"计划,要求各级官员亲身体验清洁工作。参与体验的干部事后坦言:"曾经觉得街道不够干净是环卫工不努力,现在才知道是多大的误解。"这种换位体验的价值,在于打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认知壁垒。当领导们弯腰捡拾烟头、清理垃圾时,他们制定的考核标准,才可能真正接地气。
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,往往都建立在对清洁工职业尊严的尊重之上。某些城市,一面高喊尊重环卫工人的口号,一面用严苛考核将环卫工人物化为清洁工具,这种矛盾的态度必须改变。管理者需要明白,真正的治理效能来自激发劳动者的内在动力,而非外在强迫。当环卫工人获得体面收入、社会保障和职业尊严时,“围观考核”背后的治理焦虑自然消解。
环卫工人是城市运行的"隐形守护者",他们的劳动理应获得尊重而非羞辱。从"围观考核"到"换位体验"的转变,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的调整,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革新。它要求管理者放下权力的傲慢,以平等姿态理解一线劳动者的真实处境。一个文明的城市,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,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最普通的劳动者。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,最重要的标尺是它对待基层劳动者的态度。当管理者能够坦然拿起扫帚,与环卫工人并肩劳作,懂得尊重那些一线劳动者时,我们的城市治理才能真正迈向成熟与进步。
文|张西流求股票配资
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